|
[table] [tr] [td=1,1,16%] 姓 名 [/td] [td=1,1,16%] 马金珠 [/td] [td=1,1,17%] 性 别 [/td] [td=1,1,25%] 男 [/td] [td=1,6,23%][/td] [/tr] [tr] [td=1,1,16%] 最高学历 [/td] [td=1,1,16%] 研究生 [/td] [td=1,1,17%] 最高学位 [/td] [td=1,1,25%] 博士 [/td] [/tr] [tr] [td=1,1,16%] 职 务 [/td] [td=3,1,59%]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水资源研究所所长 [/td] [/tr] [tr] [td=1,1,16%] 职 称 [/td] [td=3,1,59%] 教授 [/td] [/tr] [tr] [td=1,1,16%] 联系方式 [/td] [td=3,1,59%] jzma@lzu.edu.cn [/td] [/tr] [tr] [td=1,1,16%] 所在部门 [/td] [td=3,1,59%] 资源环境学院 [/td] [/tr] [tr] [td=1,1,16%] 研究方向 [/td] [td=4,1,83%] 包气带水文,同位素水文,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评价 [/td] [/tr] [tr] [td=1,1,16%] 学习经历 [/td] [td=4,1,83%] 1987.08-1991.07 兰州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习, 获学士学位 1991.08-1994.06 兰州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习, 获硕士学位 1996.09-1999.08 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学习, 获博士学位 [/td] [/tr] [tr] [td=1,1,16%] 工作经历 [/td] [td=4,1,83%] 1994.06-1996.12 兰州大学地质系 助教 1997.01-1999.1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讲师 2000.02-2002.05 兰州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0.01-2004.0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4.06-2006.05 兰州大学 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6.06- 至今兰州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01-2001.09 在伦敦大学(UCL)和水文研究所(IH) 学习交流 2006.01-2006.04 访问英国牛津大学 2007.06-2008.05 高级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环境研究中心 [/td] [/tr] [tr] [td=1,1,16%] 主讲课程 [/td] [td=4,1,83%] 水文学原理 [/td] [/tr] [tr] [td=1,1,16%] 学术兼职 [/td] [td=4,1,83%]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会员 [/td] [/tr] [tr] [td=1,1,16%] 研究成果 [/td] [td=4,1,83%] 1) 通过对河西内陆河流域大气降水的长期系统监测,研究了稳定同位素、水化学的时空分布与组合特征,为干旱区地下水补给记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基础背景信息。 大气降水作为水文循环过程的输入项,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申请者在石羊河流域及周边沙漠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经过多年系统监测,研究了大气降水的水化学与同位素(3H, δ18O和δ2H)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网(GNIP)和NECP/NCAR大气环流资料,构建了中国西北大气降水线(LMWL),揭示了西北干旱区降水的δ18O和δ2H值与空气温度、降水量、海拔、纬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石羊河流域位于西风活动的边缘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主要受温度效应控制,揭示了河西地区水汽来源、传输机制及局地环境对大气降水的影响,增进了对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降水特征的理解 (Ma et al., 2012 Journal of Hydrology);检验了大气降水中Cl-和NO3-作为干旱沙漠地区地下水补给记录代用指标的可靠性,获得了地下水补给记录的降水输入背景值,降水中Cl-浓度介于1.5-2.5 mg/L,NO3-浓度平均值约为0.13 mg/L;Cl-的干沉降在总沉降量中的比例较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