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考研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破格复试、破格录取交流
查看: 601|回复: 0

导师信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导师介绍#黄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0 15: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姓 名 黄 伟 性 别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理学博士
职 务
职 称 讲 师
联系方式 whuang@lzu.edu.cn
所在部门 气候变化与应对研究所
研究方向 干旱区气候变化及相应机制、水汽来源追踪、高分辨率数据集重建
学习经历 • 2004年-2008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基地毕业获学士学位 • 2008年-2014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 2012年-2014年,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 2014年1月-6月,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任助教 (联合培养师资项目) • 2014年7月-2015年3月,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任讲师 • 2015年4月-今,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讲师
主讲课程 合讲研究生课程:《自然地理学科研方法》、《气候动力学与古气候数值模拟》
学术兼职
研究成果 1)塔里木盆地现代夏季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 塔里木盆地作为世界第二干旱的区域,水资源极度匮乏,少量的降水主要产生在夏季,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过度利用,该区域正遭受沙漠化的风险。探索塔里木盆地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相对应的物理机制,对理解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干旱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塔里木盆地现代夏季降水变化的水汽来源及物理机制的研究,发现尽管多年平均的水汽来自于西界的上风向,但是影响塔里木盆地降水变化主要是来自阿拉伯海的水汽向北的输送。这种水汽的异常输送是由夏季50°E-80°E的经向遥相关和负位相的环球遥相关(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简称CGT)共同作用所导致。经向遥相关表现出“中亚-热带印度洋”配置,而纬向遥相关表现出类似于“丝绸之路”路径的配置,此二者的波列在中亚地区交汇。由于中亚的高度场低值异常和华北、印度/阿拉伯海高度场的高值异常共同作用,加剧了气压梯度力的,造成两条水汽输送路径造成南疆夏季降水偏多:来自阿拉伯海和北印度洋的水汽向北输送,之后1)低层的水汽绕过青藏高原的东北缘输送进南疆地区;2)中高层水汽被西风环流输送至南疆地区。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Climate》(SCI一区)。 2)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中纬度欧亚大陆降水的空间格局及物理机制研究 过去对古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全新世轨道-千年-百年尺度上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湿度/降水变化与东亚季风区呈现出错/反位相的变化,简称为中纬度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 通过对年代际时间尺度欧亚大陆夏季降水的空间格局和相应物理机制的研究,首次确证现代气候背景下的降水变化“西风模态”在夏季年代际尺度表现最为显著,不仅如此,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部分区域的年代际夏季降水与其东部的中纬度东亚季风区和西部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均呈现出相反变化的空间格局。研究进一步采用合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发现在地中海以及华北地区存在正异常的高度场,中亚存在一个负异常高度场的大气环流异常配置,这种东西向的大气遥相关配置其实是负位相的环球遥相关(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简称CGT)在欧亚大陆的区域表达,是由自1979年以来印度季风降水年际变率的减弱所导致的,这种环流配置形式进而造成了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降水的增加,而地中海和华北地区降水的减少。另外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中纬度欧亚大陆降水“西风模态”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其中英文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并得到EurekAlert!新闻中心的采访宣传。(EurekAlert!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一项面向全球的新闻服务系统,是报道科学、医学和技术方面最新发现的全球最大的公益性新闻网站)
获得荣誉
在研项目 • 主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现代中国南疆极端及主要降水事件的水汽来源及物理机制研究”,2013-2015,批准号:lzujbky-2013-bt01。 • 参与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过去两千年来中纬度亚洲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研究”,2012-2016,批准号:2012CB955301。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纬度西风区和季风区基于摇蚊的过去两千年高山湖泊记录及其对比研究”,2015-2018,批准号:41471162。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西北干旱区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模式和机制”,2012-2016,批准号:41130102。
发表论文 1. Huang W, Feng S, Chen J H, Chen F H. Physical Mechanism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Climate, 2015, 28(9): 3579-3591. 2. Huang W, Chen J H, Zhang X J, Feng S, Chen F H. Definition of the core zone of the “westerlies-dominated climatic regim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during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5, 58(5): 676-684. (中英文版) 3. Liu X K, Rao Z G, Zhang X J, Huang W, Chen J H, Chen F H. Variations in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reg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Westerly circul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7): 801-816. (中英文版) 4. Chen J H, Chen F H, Feng S, Huang W, Liu J B, Zhou A F. Hydro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 and surroundings during the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and Little Ice Age: spatial patter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5, 107: 98-111. 5. Feng S, Hu Q, Huang W, Ho C-H, Li R P, Tang Z H. Projected climate regime shift under future global warming from multi-model, multi-scenario CMIP5 simulation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4, 112: 41-52. 6. Huang W, Chen F H, Feng S, Chen J H, Zhang X J.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mid-latitude Asia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large 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58(32): 3962-3968. 7. Lu Y B, An C B, Wang Z L, Zhao J J, Wei H T, Tao S C, Huang W, Ma M M. Mid-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eastern Xinjiang region indicated by the grain size and stable isotope record from Lake Barkol, northwest China. 2013, 68: 2163-2169. 8. Chen F H, Huang W, Jin L Y, Chen J H, Wang J S. Spatio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54(12): 1812-1821. (中英文版) 9. 吴娴, 黄伟, 陈发虎. 1951−2012年中国大陆0.025°×0.025°高分辨率月气温和降水量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兰州大学学报, 2014, 50 (2): 213-220. 10. 黄伟, 吴娴, 陈建徽, 陈发虎. 中亚干旱区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及突变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6): 448-455. 11. 吕雁斌, 赵家驹, 黄伟, 陶士臣, 安成邦. 新疆巴里坤湖粒度组分分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沉积学报, 2011, 29(1): 134-142. 12. 陈发虎, 陈建徽, 黄伟. 中纬度亚洲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讨论. 地学前缘, 2009, 16(6): 23-3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1考研网论坛

GMT+8, 2025-2-4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