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
学历
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 (1994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5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 (1982年)
曾任职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2003年2-8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访问学者(1996年8月-11月)
英国LEEDS大学经济系讲师(1994年12月-1995年10月)
英国发展研究院(SUSSEX)访问学者(1989年1月-9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讲师(1987年7月-1989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助教(1985年7月-1987年7月)
研究领域和专长
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学
北京大学任教课目咨询QQ、微信:2544906年美国经济透视”《中国财政》2010年第8期第71-73页。
“复苏不易、景气难再——奥巴马元年美国经济透视”(与陈建奇、王健等人合作),《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第45-68页。
“国际商品价格波动与中国因素”《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第88-91页。
“复苏不易、景气难再——奥巴马元年美国经济透视”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 C20110002,2010年3月29日(与陈建奇等人合作完成)。
探求服务外包与服务全球化真谛——读江小涓等著《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咨询QQ、微信:2544906的深层根源与认识启示——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 C2006021,2006年11月13日。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咨询QQ、微信:2544906的理论思考”《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第3-10页。
卢锋、韩晓亚(2006):“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4-14页。
“人民币实际汇率之谜(1979-2005)——基于事实比较和文献述评的观察”,《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第635-674页,2006年4月。
“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 C2006004,2006年4月3日。
“我国工资与劳动成本变动及国际比较(1978-2004)——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 C2006008,2006年4月13日。
“体制转型与汇率演变——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 C2006009,2006年4月20日。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及其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 C2006011,2006年5月21日。
卢锋、韩晓亚(2006):“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巴拉萨一萨缪尔逊效应假说及其经验证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No.C2006002,2006年2月21日。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与彭凯翔合作)《经济学季刊》 第4卷第2期,第427-460页2005年1月。
“产品内分工”《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第55-82页,2004年10月。
“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No.C2004005,2004年5月28日。
“我国农产品贸易趋势与结构变动(1981-2003)”(与雷蕾合作),《国际贸易》,2003年第11期,第15-19页。
“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 《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2002年7月,第821-836页。
“松时放、紧时收——我国粮棉流通改革周期性反复现象研究(1985-2000)”《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三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估测”(与梅孝峰合作)《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67-73页。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与入世谈判——误读补贴”,《国际贸易》2001年3月号第4-8页。
“‘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研究”(与梅孝峰合作),CCER《内部讨论稿系列(中文版)》C2001001,20011年2月。
“价格干预稳定性绩效——我国棉花行政定价与供求关系波动关系的研究(1981-1999),《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第136-145页。
“我国棉花国际贸易‘贱卖贵买’现象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第3-9,16页。
“国际棉价长期波动趋势和周期性——中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与压库减亏对策”《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第47-57页。
“透析棉价——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分析与压库减亏对策探讨”,《国际贸易》,1999年12月号第10-15页。
“国际棉价长期波动趋势和周期性——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分析与压库减亏对策探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系列(中文版)C1999028,1999年11月3日。
“三次粮食过剩(1984-1998)——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变过程的备择解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60期,第33-42页,1999年9月29日。
“应当实事求是地认识粮食过剩问题”《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5月)第168-176页。
“粮食亏损的根”《资本市场》,1999年第4期第48-53页。
“粮食亏损的深层根源”《调研世界》,1999年第3期第6-12页。
“三次粮食过剩(1984-1998)——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变过程的备择解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No.C1999003,1999年2月。
“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中国经济学》(1997),第40-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战略与管理》 1998年第6期第56-64页。
“我国若干农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中国农村经济》 1998年第10期,第47-53,71页。
“我国水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管理世界》 1998年第5期第165-171页。
“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与粮食禁运风险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32-47页。
“美国1980-1981年的粮食禁运:粮食武器有效性的一次失败检验”,《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第53-57页。
“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的认识前提”,《中国农村观察》, 1997年第3期, 第7-17页。
“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第3-12页。
“如何认识‘民以食为天’”《改革》1996 年第5期, 第58-6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