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考研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破格复试、破格录取交流
查看: 1758|回复: 0

专业介绍#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工程硕士(材料工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6 2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中南大学研究生工程硕士(材料工程)专业介绍如下咨询QQ、微信:2544906,一次可容纳40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这些雄厚的硬件建设为本学科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平台。
本学科集结了国内最强的有色金属和粉末冶金科学研究队伍。著名粉末冶金学家黄培云院士,著名料科学家左铁镛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主任黄伯云院士,著名材料成型工艺设备专家钟掘院士,著名压力加工专家曾苏民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与相图专家金展鹏院士是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培养下,一批颇有学术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如两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已经在各自的研究方向脱颖而出。本学科还拥有一支50余人的博士生导师队伍和大量留学归国人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已达60%,师资知识结构包括金属材料、粉末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凝聚态物理。强大的师资力量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自“七五”以来。本学科累计完成了50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8项,国家级教学奖2项,省部级奖和其它奖励260余项。其中,《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旋转调谐截变脉冲磁控管》、《高比重合金》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喷射沉积技术与装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些成果为中国的两弹一星、战略导弹、新型战机、核潜艇等重大的国防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黄培云院士建立了粉末冶金压制与烧结理论,发展了粉末冶金材料理论,他的著作《粉末冶金原理》被他人引用692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左铁镛院士主持的连续挤压与装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黄伯云院士主持的总经费为1.5亿的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碳/碳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碳/碳复合材料刹车副制造技术的国家;钟掘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她主持的项目“铝带坯电磁铸轧装备与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提升我国铝加工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金展鹏院士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与相变动力学研究,发展了合金相的热力学模型,他提出的高效研究相图的扩散偶微区成分分析方法被国际材料学界誉为“金的方法”,其主要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辉煌的学术成就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使本学科形成了浓郁的创新学术气氛,不断激励年轻学子创新精神的迸发。
本学科非常重视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教育。由于全体师生的不断进取,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大量“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高新工程、军工预研、军工配套等国家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近三年科研经费达2.1亿余元,大量前沿性科学研究课题为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有较强的事业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服从组织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从事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动向。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
4.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适合在材料研究、开发、生产有关的研究院所、高校、工厂和管理部门工作。
5.具有健康的体魄。
6.本学科点可授予材料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三、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1.有色、稀有金属材料合金化理论及其新材料
2.粉末冶金新理论、新技术
3.材料加工新理论、新技术
4.相图与材料设计
5.金属材料系统科学理论与应用
6.材料亚稳和非平衡过程的理论与技术
7.塑性变形晶体学理论及应用
8.材料加工过程的物理模拟与仿真
9.材料结构与表征
10.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
11.粉末冶金材料
12.高性能减摩与摩擦材料
13.难熔金属材料及高温合金
14.先进复合材料
15.新型功能材料
16.固体薄膜与涂层材料
17.电工、电子及封装材料
18.纳米材料与器件
19.新型无机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20.玻璃陶瓷新材料
21.有机高分子材料及成形技术
22.新型能源材料设计与化学组装
23.生物医用材料及纳米生物技术
24.高性能电容器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
25.粉体材料制备与加工
26.材料的变形、损伤与断裂
27.材料腐蚀与防护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与培养要求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5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工程硕士脱产的课程学习时间应在20周以上,课程学习时间约为2年,要求修满的总学分必须达到33学分以上。参加学术研讨次数应在10次以上,申请论文答辩以前,应向所在学院做一次公开学术报告。跨学科和同等学历考取的工程硕士必须补修所考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2门以上,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在工程硕士生应修规定学分之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1考研网论坛

GMT+8, 2025-2-1 1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