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设立航空专业的大学。从1935年在原机械工程系内设立航空门,到1942年在重庆正式成立航空工程系,再到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专业经历了多次的历史变迁和战争洗礼。1936至1953年,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共培养出16届249名毕业生。其中,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代表的国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6位出自上海交通大学,他们是钱学森、吴自良、杨嘉墀、王希季、陈能宽、姚桐斌。此外,我国第一位军机总设计师黄志千,第一位民机总设计师马凤山,著名飞机设计专家、两院院士顾诵芬也均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毕业生。为应对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航空航天主战场,200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复建航空航天系;200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上海市发改委投资1.88亿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教育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统筹学校航空航天主要方面的科研、教学等力量,成立航空航天学院;上海市特批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大型民机创新工程”项目,投入1.66亿,支持我校在民机人才培养、航空科技研究等方面先行。航空航天学院定位以空天高新科学技术为龙头,充分整合交大空天资源优势,为学校相关学科发展拓展空间;统筹空天科研工作,牵头争取、组织、实施和完成国家空天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瞄准国家未来空天科技需求,培育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空天科技人才培养。航空航天学院设有三系二中心,分别为飞行器设计系、航空宇航信息与控制系、航空宇航推进系、临近空间研究中心、吴镇远空气动力学中心。学院现有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学院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在学校相关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形成了总体气动、结构强度、航电控制、动力推进等几个特色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讲席教授3名,长江学者1名,上海“千人计划”专家6名,“国家特支计划”专家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授/研究员1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7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1名。学院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96%,具有国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人员比例达50%。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后劲足。此外,学院还聘请了14位空天科技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研究员。学院还拥有由13位院士、18位知名专家组成的战略专家委员会,有效引领了学院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学院由基础建设全面转向内涵建设,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年度科研经费连续几年大幅度增长,2011年到2013年连续3年人均科研经费量居上海交通大学首位。作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新生力量,航空航天学院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论证并承担相应任务,学院开始在临近空间、大飞机、高超、分布式SAR、北斗、空间平台等航空航天领域发挥作用,业界影响力大幅提升。学院同行业内多个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包括中国商飞-上海交大产学研基地、中国商飞-上海交大民机维修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中航飞机环境监视系统联合实验室、中航-上海交大民机发展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大-航天八院航天器系统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学院还建设有高超声速风洞平台、飞机结构强度试验平台、综合航空电子仿真验证平台、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空间操纵平台、卫星导航平台、动力推进平台等多个创新平台。学院以“开放、实践、系统、创新”为教育理念,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紧盯国家需求,大量聘请一线专家、技术总师授课,同时开展校企教育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在国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率高,尤其是研究生“特班”教学成果显著。目前,学院在读博士生70余名,硕士生120余名,本科生100余名,工程硕士20余名。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长期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广泛密切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国外6所大学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包括与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以及谢菲尔德大学开展2+2本科生培养合作,与爱荷华州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研究生交换等,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ARWU排名世界第28名)航空航天研究院(加拿大航空航天专业排名1)成功签署本硕贯通国际化试点班协议,联合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学院以创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天学院为发展愿景,以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学科交叉创新平台的优势为发展理念,坚持“精英化、国际化、学科交叉、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力争以全球化视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家大力支持航空航天事业、上海大力发展空天科学技术的难得机遇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多学科支撑的优势背景下,通过全院师生的努力拼搏,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必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