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始于1958年,1998年建为博士授权点。本专业现有4位教授、9位副教授,在读博士生47人、硕士生79人。已经分别培养博士和硕士35和168人。
本学科主要研究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信息获取、加工、变换、传输、存储、交换及应用等环节,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本学科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交叉。
支撑实验室包括ATR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室、雷达卫星系统总体与仿真技术实验室、航空电子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系统与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开放实验室。
近年来在星载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和实时处理机研制、相控阵雷达目标跟踪和资源调度、多传感器图像和状态融合、非合作目标识别理论、机载PD雷达DBS成像处理、SAR动目标检测、机载PD雷达杂波谱估计、机载预警雷达探测性能、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等领域取得若干国内先进的重要成果。
在上述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申请国际专利9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IEEE 802.154b国际标准草案2005年被IEEE国际标准化委员会采纳。
近5年被SCI和EI检索的在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航空学报、北航学报等一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6篇、SCIE论文近10篇。2004年毛士艺教授指导的王国宏博士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咨询QQ、微信:2544906图像融合技术;(10)多元异类信息系统协同探测技术;(11)SAR目标检测与识别;(12)机载、星载SAR/GMTI技术;(13)分布式星载SAR技术;(14)SAR图像综合应用技术。
7.电子系统与软件技术
本方向从事SAR系统仿真、信号模拟、成像算法、数据处理、图像处理、演示验证方面的软件设计、编程、调试和优化,以及电子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涉及:(1)SAR系统全数字仿真软件;(2)SAR系统仿真、信号模拟软件;(3)SAR地面数据处理系统软件;(4)SAR信号模拟与成像算法并行处理软件;(5)SAR演示验证系统集成软件;(6)多源信息融合软件;(7)多源信息系统协同探测软件;(8)多源信息协同探测系统集成演示软件;(9)SAR实时信号处理机软件设计与实现;(10)SAR信号处理机通用模块实现与优化;(11)SAR信号模拟器设计与实现;(12)SAR专用处理板卡设计与实现;(13)多路信号采集、传输和处理板卡的设计与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