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1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才兼备,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哲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政治哲学2、 管理哲学3、 价值哲学4、 国外马克思主义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在校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撰写完毕业论文的,可提前一年毕业。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延长至四年。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及其他必修环节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各学科可对学位专业课在规定的幅度内进行适当调整。(一)学位公共课(计10学分)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学时 4学分2、第一外国语 144学时 4学分3、专业外语 36学时 2学分(二)学位专业课(3-4门,每门3学分,9-12学分)1、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54学时 3学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 54学时 3学分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54学时 3学分(三)选修课(不少于5门,每门2学分,至少10学分;其中本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鼓励研究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跨学科专业、跨学院选课,允许将其他学科专业的必修课作为选修课。1、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方向4限选 36学时 2学分2、罗尔斯《正义论》研读 方向1限选 36学时 2学分3、近代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54学时 2学分4、中国政治哲学专题研究 方向1限选 36学时 2学分5、社会评价论 方向3限选 36学时 2学分6、管理哲学专题研究 方向2限选 36学时 2学分7、伦理学专题研究 方向3限选 36学时 2学分8、知识社会学专题研究 36学时 2学分(四)读书报告(计2学分)在学期间应在本专业或本学科范围内至少做读书报告2次。(五)补修课(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应补修2门大学本科主要课程,所修学分不得代替其他规定学分。补修课不少于2门,每门2学分,至少4学分)1、中国哲学史 本科是非哲学专业或同等学力 36学时 2学分2、西方哲学史 本科是非哲学专业或同等学力 36学时 2学分
五、其他教学环节
(一)科研论文(计2学分)硕士生第一、二学年须撰写3000字以上的科研论文各一篇,由导师审阅并评定成绩,每篇1学分,共计2学分。(二)社会实践属于应届生的必修环节,由导师和学院组织落实,共36课时,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术群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由学科(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吸引校内外名师、专家和本学科(学科方向)导师参加的研究生指导队伍。2、采取以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为主、论文为辅的方式。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实施案例教学,开展专题研讨,撰写学术报告,实现主辅结合、教学互动。3、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
七、考核方式
建立与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相适应,配合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阶段性考核,重点加强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注意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和重点扶持环节。课程考核形式以闭卷、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
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研究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注重创新。2、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禁抄袭剽窃。3、学位论文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应在2万字左右。4、学位论文水平应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硕士论文的其他要求。5、学位论文应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等过程,并有明确的时间安排。
九、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完善答辩制度。1、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2、学位申请材料必须齐全,内容详实。3、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符合法定条件。4、学位论文的答辩及学位授予全过程,均应按有关规定严肃、认真、公正地进行。
十、主要参考文献1、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卷,北京出版社。2、李德顺:《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李德顺:《家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6、司徒亚特• 密尔:《论自由》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9、熊彼特:《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和民主》10、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1、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3、刘斌等:《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