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学科内涵
“教育经济与管理”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20世纪末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合并的一个新学科。它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规律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
二、基本概况
(一)师资队伍
管理学院目前有任课教师41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博士1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占90%。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考察、竞教、科研工作。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27篇;申请科研项目13项,到位科研经费60余万元。学院还先后组织20余人次参加四川省二本院校21世纪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先后有《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模拟现场导游》、《饭店管理实务》、《旅游市场营销》、《导游实训教程》等教材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二)教学科研
2门省级精品课程(旅游学、教育概论),1门校级精品课程(婚姻家庭),1个校级创新研究团队(成渝经济区公共管理创新研究团队)。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奖励等10余项,既有学科力量构成有利于形成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
(三)人才培养
学院创建于2003年。近10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目前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旅游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876人。2010年获得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双证)招生资格,目前录取41人,2011年取得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招生资格,并招收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方向硕士研究生。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校级特色专业。正在逐渐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兼及专业学位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办学格局。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五大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咨询QQ、微信:2544906分析、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终身学习理论与学习社会建设研究等。
3.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对应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视具体情况在培养计划中确定。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应通过考核,但不计学分。
4.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和文献阅读,按本学院规定设置。
5.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最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见附表)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培养环节及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硕士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硕士生的潜能,注重硕士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计划分为课程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1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研究计划,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本专业硕士生要求阅读本学科及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料不少于1000万字。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硕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硕士生应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提交书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3)专业实践。助教: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实习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其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或是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课。
助研: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凡导师有在研科研项目,要进入研究队伍并承担明确的研究任务,参与、协助导师完成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和撰写科研论文。
助管:本专业硕士生要参与教育学院的科研和教学管理、心理咨询、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本科生的管理。
科研训练和教育实践:本专业硕士生科研工作量须累积30学时,科研工作量的计算根据在学习期间申请的科研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由导师评定;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或学术讨论等6次以上,每参加1次应在导师处详细汇报并登记;本专业硕士生还应进行不少于2周的教育见习,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或管理工作,完成后上缴教育考察报告1篇。
2.中期考核及分流
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要求及标准为:
(1)凡思想品德有严重问题,受记过处分或消极影响过大者;已学课程成绩有不及格者;身体有严重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不假缺课达20学时以上者,均视为中期考核不合格,予以淘汰。
(2)学习成绩优秀,且已经发表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者,可以申请提前进行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
(3)中期考核由本专业各方向导师、学院及学校研究生学院共同监督进行,并建立中期考核档案。
3.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实际研究工作的开展、论文的撰写等全过程,必须保证至少有1年的时间,每一环节的进行,都应有充分的思考、讨论并接受导师的指导。
(2)学位论文应包括:摘要(中英文)、引言和评述、主要内容和结论、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学位论文一般为3万字左右,观点应当有创意、逻辑严谨、语言畅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具有可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的水平。
(3)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要求。选题确定后,硕士生须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向所在学院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学位论文应于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修订稿应于第六学期的3月底完成。
(4)在读期间,硕士生至少应在省级及其以上学术刊物正刊(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师专等学报除外)上以第1作者名义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4.学位论文工作环节控制过程
选题意向动员(第一学期末)—→论文启动(第三学期初)—→开题报告(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论文进展交流(第四学期末)—→论文中期考核(第五学期中)—→答辩前预审及评阅(第五学期末或第六学期初)—→论文答辩(第六学期末)。
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 基础 课程 | 第一外国语(语种) | 144 | 3 | 1、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54 | 2 | 1 | 考试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1 | 2 | 考试 | 专业 基础 课程 | 公共管理学 | 32 | 2 | 1 | 考试 | 政治学理论 | 32 | 2 | 1 | 考试 | 领导科学 | 32 | 2 | 1 | 考试 | 公共政策分析 | 32 | 2 | 2 | 考试 | 公共经济学 | 32 | 2 | 2 | 考试 | 社会调研与统计方法 | 32 | 2 | 1 | 考试 | 管理心理学 | 32 | 2 | 2 | 考试 |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教育管理学 | 32 | 2 | 1 | 考试 | 高教改革与发展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公共政策专题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政务礼仪 | 16 | 1 | 2 | 考查 | 职教改革与发展研究 | 16 | 1 | 2 | 考查 | 地方政府管理研究 | 16 | 1 | 2 | 考查 |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 24 | 1.5 | 2 | 考查 |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成本 | 24 | 1.5 | 1 | 考查 | 公共危机管理 | 24 | 1.5 | 2 | 考查 | 政府绩效评估专题 | 16 | 1 | 2 | 考查 | 非 学 位 课 |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学校教育管理 | 16 | 1 | 3 | 考查 | 组织行为研究 | 16 | 1 | 3 | 考查 | 教师教育专题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教育文化学 | 24 | 1.5 | 3 | 考查 | 学校组织行为学 | 16 | 1 | 3 | 考查 | 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公共资源问题 | 16 | 1 | 3 | 考查 | 终身学习理论与学习社会建设研究 | 24 | 1.5 | 3 | 考查 | 补修课程 | 教育经济学 | 36 | 1 | 考查 | 行政管理学 | 36 | 1 | 考查 | 必修环节 | 社会实践 | 1 | 1、2、3 | 学术活动 | 1 | 1、2、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