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考研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破格复试、破格录取交流
查看: 1383|回复: 0

专业介绍#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力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3 02: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力学专业介绍如下咨询QQ、微信:2544906法、多尺度方法、数值渐近法、对称边界元与有限元耦合)研究大型复杂结构或基础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响应状态或过程。包括线性与非线性应力与变形分析、施工过程仿真、结构材料失效状态与破坏过程模拟等有关数值模拟理论、仿真算法,软件开发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与失效评估。
3.非均质/颗粒材料力学以复合材料及岩土材料等非均质/颗粒材料为对象,研究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关联、尺度效应、宏观各向异性等力学行为,发展微观结构的理论模型、实验方法及数值模拟。
4.多场耦合力学以理论建模、模型试验、原型观测或数值计算等研究手段,研究多孔介质和裂隙介质的饱和/非饱和、稳定/非稳定渗流,复杂应力状态下岩土体多相流THM耦合模型与数值分析方法;深部裂隙岩体在强耦合作用下的损伤破裂机制与核素迁移规律;复杂岩体工程的渗流控制原理与多场多相耦合条件下的稳定分析方法。
5.智能材料与结构以结构及材料损伤识别与结构健康监测为主要应用目标,开展基于压电材料和光纤主动传感的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涉及智能材料与结构在多场耦合下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压电作动/传感网络的建立与优化、全耦合场压电材料与结构波动瞬态动力学建模、压电机电阻抗建模及以及利用应力波传播方法、以非线性损伤指标为核心开展压电材料主动Lamb波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
6.大型结构抗震抗风研究大型结构抗震抗风理论与实验研究,大型结构抗震计算与振动台试验,动力测试技术,高层、高耸、大跨度风荷载分析,风致响应计算与风洞试验。
7.振动控制理论研究研究结构抗震减振的理论,主要研究阻尼器在减振抗震中的耗能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波力发电中振动状态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从海浪提取能量的方法和技术及海浪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研究海浪能量传递机理(涉及液固耦合)和控制方法以及相关技术。
8.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应用掌握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能够从事工程结构(如闸门、大坝、厂房、空间网壳等)的优化设计与研究工作。
9.流体与结构耦合作用研究以理论建模、模型试验、原型观测或数值计算等研究手段,研究复杂结构与流体介质相互作用效应与机理,包括输水渡槽、钢闸门、压力钢管等结构的流体耦合振动特性、动力响应分析与应用研究。
10.结构耐久性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在役工程结构的老化、损伤检测与耐久性评估,及其修复与加固。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11学分,学科通开课2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学位论文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求,要求具有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难度适当,份量适中。鼓励学位论文选题贴近学科前沿,注重基础性的研究选题。论文选题需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时间不得晚于第三学期。由3至4名本学科教师组成小组,导师作为组长,负责开题报告工作。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应公开告示,吸引其他学生或教师旁听。
开题报告人须陈述20至30分钟并配以PPT文档演示。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关键部分:(1)论文选题来源、背景及意义;(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4)所凝练的主要科学或技术问题及难点;(5)拟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6)完成论文所具备或依托的设备仪器等条件、预计困难或风险;(7)研究的突破或创新点;(8)时间与进度安排;(9)参考文献。
3.论文撰写:论文撰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形式应符合《武汉大学申请硕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要求,应资料详实、论证有据、逻辑严谨、引用规范、结论明确,凝练创新点。导师或指导小组则负责论文工作检查,包括检查进度、调整难度、指导修改。
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其中1位须为校外评阅人。论文评阅人须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评阅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4.答辩资格: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10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含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见学院细则)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必须在本学科认可的学术期刊(见学院细则)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其中有1篇发表在SCI或EI源刊。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挂职锻炼、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科研实习等。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或参加导师承担的纵向、横向课题。
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应记录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中。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按照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由一名导师;提倡并鼓励由1名导师负责或任组长、其他1至2名教师协助组成指导小组完成全部指导工作。
2.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导师或指导小组应根据本方案的规定,制订出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3.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二段以撰写科学研究论文为主。
4.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硕士研究生除完成本学科开设的通开、必修和选修课外,还应考虑或安排适当学科交叉、联系与延拓的课程学习。
5.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学和讨论相结合式教学,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以及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6.积极搭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创造条件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7.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8.加强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将文献阅读纳入考试范围或通过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11考研网论坛

GMT+8, 2025-2-2 10: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