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计划
专业代码(060107)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历史学专业人才
1、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具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与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系统的中国近代史专业功底与相应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本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交流与写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晚清史2、民国史3、近代宪政思潮与中国社会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三年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延长至四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分不少于34分,总学分不少于36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分,总学分不少于40分。(一)学位公共课(10学分)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课时 4学分2、第一外国语 144课时 4学分3、专业外语 36课时 2学分(二)学位专业课(12分)1、晚清史研究 54课时 3学分2、中国近代史料学 54课时 3学分3、民国史研究 54课时 3学分4、史学理论与近代史研究 54课时 3学分(三)选修课(计10学分,本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1、近代法律与中国社会 36课时 2学分2、近代中国社会史 36课时 2学分3、近代中外关系史 36课时 2学分4、梁启超与近代中国 36课时 2学分5、近代中国思想史 36课时 2学分6、法理前沿问题研究(法学院) 36课时 2学分7、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学院) 36课时 2学分(四)读书报告(2学分)第一、二学年就本专业或本学科作读书报告两次。(五)补修课(4学分、任选2门)1、中华文明通论2、西方文明通论3、社会学4、政治学
五、其他教学环节
(一)科研论文(2学分)应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提交一篇3000字以上的学年论文或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经导师评阅后计2分 。(二)社会实践应届生的必修环节,由导师与学院落实,共36课时,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1、以导师指导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校内外名师、专家和本学科导师参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以课程研究与课程学习为主,论文为辅,研究生培养和科研相结合。3、积极鼓励引导研究生参加本学科学术或业务问题的研讨会或报告会,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参加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活动。
七、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按国家和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学位课必须考试,选修课可采用考察方式。
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1、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要从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出发,与导师以及学科群体的研究方向保持相关性和连续性。2、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末认真完成。选题报告应就课题的问题学术意义、学术史、资料准备,以及基本研究思路作书面汇报,经导师同意后实施。3、学位论文应有独创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达到国家学位条列对硕士论文的要求。遵守本学科学术论文格式与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字数在3万左右。4、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严格遵守国家与学校相关文件。
九、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日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专题。1、《曾国藩全集》2、《李鸿章全集》3、《张文襄公全集》4、《孙中山选集》5、《饮冰室合集》6、《伍廷芳集》7、《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9、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0、《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版1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李剑农《近百年中国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岳麓书社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4、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5、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6、李新等《中华民国史》(第一—第五编),中华书局17、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19、刘斌等:《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