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咨询QQ、微信:2544906,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息率不变,该土地的 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
A. 5%、9000万元 B. 5%、6000万元
C. 6%、9000万元 D. 6%、6000万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章土地价格这一知识点的内容。属 于基本概念考查,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土地价格这一知识点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此,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咨询QQ、微信:2544906,因此,正确答案是B。
7.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 基本目标是
A.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 实现充分就业 D. 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6章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 性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相对比较简单,但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 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这表明,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 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答案是A。
8. 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
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章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内容的理解。1905年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首次概括为三 民主义咨询QQ、微信:2544906,以后每年按照亩产1000斤粮食的市场价补偿我们。村里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项目, 经营赚了钱,我们可以分红。这些项目优先从村里招聘劳动力,我儿子就可以回来打工。离我们更近了。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地荒在那里,流转以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又能从中受益,对村里经济也有好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17年前盖的,已经破旧了。根据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房子拆迁以后,会补偿给我们两套75平方米的楼房,新房子离这不远,政府承诺我们明年9月搬家。 最高兴的是变市民以后,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一次性缴4320元钱,男的从60岁起,女的从55岁起,就可以每个月领156元养老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咨询QQ、微信:2544906,同比增长12.1%。 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786.3亿美元,增长17.8%,日本自中国进口929.0亿美元,增长7.7%,日本贸易逆差142.7亿美元,减少26.7%。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 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摘自商务部网国别数据)
(2)分析温家宝总理用“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形容中日关系的寓意。
【答案要点】
(1)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原则:增进互信,信守承诺;顾全大局,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共同发展;面向未来,加强交流;密切磋商,应对挑战。
(2)温家宝总理用“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能移动”说明,中日关系在历史上虽然历经艰难曲折,甚至遭受过严重挫折,在今天,也还存在着诸如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和东海权益等问题,但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中日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双方能够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精神,妥善解决好双方存在的问题,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基础就是不可动摇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未来就是光明的。
【解析】(1)本题考查《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第4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 治中日本外交政策和第8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中中国对外政策的理解和应 用。实际上是考查国家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中旬访问日本的成果以及中日关系目前存在的 问题和发展前景。而这些内容教材中没有详细表述,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形势与政策的内容。
(2)本题通过温家宝访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及日中协会理事长关于中日关系的态度和中 日经贸发展数据的三个材料来考查温家宝访日的成果即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原则以及中日 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3)中日关系是近几年中外关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日 关系的发展是以中日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的。1945-1972年,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从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1972-1998年,中日发表了 关于两国关系发展的三个政治文件:《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中日和平友好条 约》(1978年),《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这三个文件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对中日关系友好发展起到明确的指导意义。但是,日本在表面上对中国友好的同时,却在历 史,台湾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上不断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小泉上台以来,更是变本加厉。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等,这些行径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得两国呈 现“经热政冷”的局面。2006年9月安倍晋三上台,10月份就开始访华,这一举动打破了中日关系的僵局,这次访华也被称为“破冰之旅”。而本题考查的则是温家宝继安倍访华后于2007年4月访日的内容。而这次访日又被称为“融冰之旅”。在这次访问中,双方确认了中 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也就是所考查的第1问的答案。第2问从温家宝总理的比喻中我们可 以看出,前面一句是形容不好的方面,指的是中日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而后一句则是指好 的方面,也就是指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提出就可以获悉中 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所以我们要秉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 妥善处理中日关系。
选做题Ⅱ
材料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2月2日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 米至58厘米。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 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材料2
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和。……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 的主要威胁。
材料3
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 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 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年到2004年 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6%,中国增长0.38%。
(摘自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 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 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 能将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 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
(摘自中国广播网有关报道)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答案要点】
(1)自然环境是包括气候在内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和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气候因素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 态平衡、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紧迫任务。
(2)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中国等发展中 国家是错误的。“中国气候威胁论”不符合事实,有失公允,其实质是要遏制中国发展。中国正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问题,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析】(1)在2007年召开的达沃斯经济论坛,八国集团和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气候问题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这就证明,气候问题是2007年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热点问题之一。本题考查国际热点问题--气候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6章“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8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提及的“中国威胁论”三门课 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2)本题通过全球气候问题的两个文件的生效以及全球变暖趋势 的三个材料叙述全球气候问题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考查气候问题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中国对于 气候问题的立场和战略选择。(3)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变 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就全球气候问题进行综合治理,1992年,各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各国又通过了《京都议会书》,这两个文件是全球气候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全世界对气候问题的关注使得这一问题一直是考研政治的重 点考试点。同样在2007年,气候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国际热点问题,几次会议都对其作出了表 述。本题的问题比较明确。第一问主要考查气候问题与哲学原理的结合,考查气候问题所反映 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只要掌握哲学原理第5章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 中的作用原理即可作答。第2问有两个问题:首先是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其次是中国应 对气候问题的战略选择。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6月召开的八国集团会议和2007年9月召开的亚太 经合组织会议上对气候问题都有明确的主张与对策。在八国集团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气候变 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 框架下解决。只有各方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才能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胡锦涛针对气候问题提出四点建 议:第一,坚持合作应对。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第四,坚持科技创新。这一问题在任汝芬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明确表述。 |
|